高陵东盈物流有限公司
行业资讯 News >>>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分析及配送中心选址案例

来源:高陵东盈物流有限公司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配送中心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WTO的加入,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已由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物流作为第三种利润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现代配送中心的进程。商品物流配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流通领域出现以来,因其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加快商流和物流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特点,而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流通企业的广泛重视。国家已明确将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作为深化流通领域营销方式改革、实现流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已列入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政策。

  在这两种因素的驱动下,国内许多行业部门纷纷建立配送中心。对于配送中心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内外的物流实践证明,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传统储运业迎接国内外竞争挑战,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物流网络中,配送中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处理、作业优化等神经中枢的职能,是整个物流网络的灵魂所在。因此,发展现代化配送中心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

  1.2文献综述

  国外对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已有60余年的历史,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有10余年的历史,但也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国内外对各种类型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许多可行的模型和方法。归纳起来,这些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可分为三类,包括应用连续型模型选择地点,应用离散型模型选择地点和应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选择地点。

  第一类方法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地点可以在平面上取任意点,代表性的方法是重心法。该方法不限于对特定的备选点的选择,灵活性较大,特别是在单个物流中心选址的应用中,已得到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但是,由于这个地址可能位于河流、建筑物或其他无法实现的地点,实际上找到的最优地址往往很难实施。

  第二类方法认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备选地点是有限的几个场所,最合适的地址只能按照预定的目标从有限个可行点中选取。代表性的方法有:整数或混合整数规划法[1]、鲍摩—瓦尔夫(Baumol-Wolfe)法、库思—汉姆布利尔(Huehn-Hambureer)法、反町氏法、逐次逼近模型法等。王战权对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分析求解[2]。刘海燕等在分析物流系统中库存管理、运输、配送中心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应用最优化方法建立了一个物流配送中心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3]。胡刚等在考虑物流配送中心固定运营提出启发式算法[4]。如果基础数据完备,该类方法得出的解是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由于这类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多数己被证明为NP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非确定型多项式算法)难题,不宜用线性模型来处理,因此计算工作量很大,而且需要的基础资料也很多。

  第三类方法的思路是将专家凭经验做出的判断以数值形式表示,经过综合分析后对选址进行决策。由于前两类方法的选址研究很难将选址中的所有影响因素考虑周全,如:地理、地形、地物、地基、环境、交通、劳动力、城市用地、城市发展等等,并且即便想把这些因素考虑全面,也很难量化形成模型中的约束条件。因此,建立一种物流中心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评价(Fuzzy judge),层次分析(AHP)等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确定物流中心的最优位置就显得十分有效。但是,这类方法专家的主观判断占主导地位,决策结果常常受到专家知识结构、经验以及他们所处地位、时代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所以,对于有限的备选地点,该类方法尽管常常有效,但是若以整个城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物流中心的选址,则必须具备足够的基础资料,辅以定量分析,否则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总而言之,由于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虑的因素众多,在实际研究或应用中,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各种研究成果的条件和方法都有较大差别,但是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国各种类型的物流中心而言,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3本文研究的意义

  配送中心作为物流网络的节点,其合理选址不仅影响到配送中心本身的运营成本、运营绩效、竞争战略和未来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配送中心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或零售商的物流成本、以及物流战略和竞争战略,甚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论文通过对配送中心选址及相关问题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从实践方面来说,本文的意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通过建立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有效的确定配送中心建设方位,使得配送中心可以更快捷便利的满足顾客需求,有效地扩大服务群体,从而提高配送中心竞争力,提高配送中心经营利润;作为建设配送中心的首要问题,符合新环境下的配送中心选址为配送中心内部设施建设以及配送路径优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2配送中心相关内容分析

  2.1配送中心的概念

  对于配送中心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学者们在对配送中心的理解和描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欧美一些国家,配送中心多指经过改造而经济功能也已综合化和完善化的“流通性仓库”,因此理论界也有人把配送中心称为“物流设施”或“物流基地”。

  王之泰教授给配送中心下的定义为:“配送中心是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储备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5]

  王转教授认为:“配送中心就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6]

  总之,不管人们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和描述配送中心(亦即无论把配送中心看作是从事配送活动的经济组织,还是将它称作组织送货等活动的物流设施),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配送中心是配送活动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同时,也是物流活动的枢纽。

  2.2配送中心的功能及类型

  2.2.1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是专业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物流场所或经济组织,它是集加工、理货、送货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物流结点,也就是说,配送中心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的总和。因此,配送中心包括存储功能、分拣功能、集散功能、衔接功能、流通加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

  2.2.2配送中心的类型

  若按照配送中心承担的流通职能分类,配送中心可分为供应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按照配送领域的广泛程度分类,配送中心可分为城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按照配送中心的内部特性分类,配送中心可分为储存型配送中心、流通型配送中心、加工型配送中心。

  2.3配送中心与电子商务

  2.3.1配送中心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分解为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这4个组成部分。网上交易可以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三个过程,但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要通过商品的实体转移也就是物流配送来实现。忽略物流配送的重要性,电子商务的跨地域,快速便捷的优势就会丧失殆尽。良好的配送中心可以保证电子商务高效运作,是实现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实物和事务处理信息化,使事务处理内容、处理方式和处理程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条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等使配送中心作业标准化和程序化,配送技术、管理手段越发趋于现代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对上游、下游的配送需求信息做出快速反应,通过网络实现配送信息的共享,进而形成统一完善的配送网络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需要。此外,配送中心除了完成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其服务还可以扩展到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配送咨询、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中心应尽可能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快速加强配送中心内外部信息系统、配送网络的建设,通过建立新型现代化配送中心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

  2.3.2电子商务下配送中心发展的特征

  根据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情况,在电子商务时代,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电子商务下的配送中心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7]

  (2)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新型物流配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电子商务下的配送中心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运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运作。

  (4)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电子商务下,新型配送中心除强调物流配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定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

  (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新型物流配送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新型物流配送要有完善、健全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配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配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捷、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配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物流配送管理法制化。宏观上,要有健全的法规、制度和规则;微观上,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要依法办事,按章行事。[8]

  2.4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纷纷准备或开始筹建配送中心,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国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虽然已建成了一批有加工、存储、配送、信息传递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但总体而言,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上政府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物流运营整体环境不尽人意,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行业内没有建立统一运营标准,不能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状况进行统一测评,这些使得配送中心的建设发展处在盲目自由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物流市场混乱。

  (2)主观上对配送中心的认识不足。多数企业建立的配送中心与传统的零售店或仓库在功能、布局、作业流程方式、管理办法上无明显差别。配送中心只充当着仓库与运输中转站的角色,甚至某些单位将配送中心功能理解为“送货上门”。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3)配送中心配送网络不完善。配送中心只有形成规模,才能获得效益。我国的配送中心规模小,人员、设备运作效率低,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大部分配送中心不能在满足顾客各种需求的同时降低配送成本,造成送的越多损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配送中心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低。我国大部分配送中心的设备较落后,有些仍采用原始手工作业,自动化程度低,造成配送中心分拣、加工、包装等流程运作速度慢,库存费用高,进而影响配送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

  (5)配送中心的管理手段落后。物流作业不规范,各种编码(包括商品编码、运输包装编码等)缺乏标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致使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的管理。同时没有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不能对诸如货物组配、运输车辆的送货路径等活动进行有效的决策管理。

  我国目前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上述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却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尤其电子商务的出现,更要求我国的配送中心尽快改变上述状况。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配送中心建设:

  (1)加强法律政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的适和配送中心物流运营的法律法规,用以加强对配送中心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由于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运营涉及社会多个方面,还需要工商、税务、海关、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合作监管,以此进一步完善配送中心运营的整体环境。

  (2)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在配送中心运营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对于配送中心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必须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提高整个行业对于配送中心的认识。只有在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才有可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配送中心。

  (3)进一步完善配送网络。合并改造现有的运输、储运企业,运用这些企业已有的地域、设施、管理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集货、分货、仓储、运输、包装、咨询等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此外,也可以通过协议或是入股等方式与已有配送中心合作,在有较多零散客户需求的地方建立下一级配送中心,通过这些方法来补充和完善配送网络。

  (4)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我国现有的配送中心要想继续发展,需要根据其主要运营的产品种类,引进先进的搬运、拣选、加工、包装等设备,以提高配送作业自动化程度,降低库存等相关费用。

  (5)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采用自建、合作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引进相关的诸如条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 )系统等电子商务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配送中心内部管理及外部信息联系。

  3配送中心选址概念、原则、因素及方法

  目前关于配送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配送中心总体布局、配送中心运输路径的选择。其中,配送中心的选址是研究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只有在确定配送中心选址的基础之上,才能讨论配送中心布局及运输路径的选择。因此,对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所谓配送中心选址,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选一个或多个地址设置配送中心的规划过程,较佳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是使商品通过配送中心的汇集、中转、分发、直至输送到需求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

  3.1配送中心选址原则

  配送中心选址过程应同时遵守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1)适应性原则。配送中心的选址必须与国家以及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相适应,与国家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2)协调性原则。配送中心的选址应将国家的物流网络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使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在地域分布、物流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方面互相协调。

  (3)经济性原则。配送中心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关选址的费用,主要包括建设费用以及经营费用两个部分,配送中心的选址定在市区还是郊区,其未来物流辅助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建设费用、物流运输费用等是不同的,选址是应当以总的费用最低作为配送中心选址的经济性原则。

  (4)战略性原则。配送中心的选址,应具有战略眼光。一是要考虑全局,二是要考虑长远。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既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

  3.2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3.2.1配送中心选址的宏观影响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贸易禁运政策等,这些因素是无法量化的指标,主要依靠企业的主观评价。

  宏观的经济环境、企业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措施等都是企业在配送中心选址时需要分析的宏观环境因素。国家整体的经济环境对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若国家整体的经济环境令人堪忧,那么企业在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继续扩张业务,扩大现有的配送体系不是一种明智之举。行业优惠政策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措施是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重要外部环境之一,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是与整个行业的政策相一致的,这样企业在上级审批等多个环节才不会耽误时间,也不会受到过多导致决策丧失时效性的障碍。企业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措施,在企业用地价格、税收的减免、贷款利息补贴等多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2.2配送中心选址的微观影响因素

  现代物流学原理已经证明,在城市现代物流体系规划过程中,配送中心的选址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象条件。配送中心选址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气象条件有温度、风力、降水量、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指标。如选址时要避开风口,因为在风口建设会加速露天堆放商品的老化。

  地质条件。配送中心是大量商品的集结地,某些容重很大的建筑材料堆放起来会对地面造成很大压力。如果配送中心地面以下存在着淤泥层、流砂层、松土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会在受压地段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为此,配送中心选址要求土壤承载力要高。

  水文条件。配送中心选址需远离容易泛滥的河川流域与上溢地下水的区域。要认真考察近年的水文资料,地下水位不能过高,洪泛区、内涝区、故河道、干河滩等区域绝对禁止使用。

  地形条件。配送中心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平坦,且应具有适当的面积与外形。若选在完全平坦的地形上是最理想的,其次选择稍有坡度或起伏的地方;对于山区陡坡地区则应该完全避开。在外形上可选择长方形,不宜选择狭长或不规则形状。

  (2)经营环境因素

  经营环境。配送中心所在地区的优惠物流产业政策对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充足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也是配送中心选址考虑的因素之一。

  商品特性。经营不同类型商品的配送中心最好能分别布局在不同地域。如生产型配送中心的选址应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等紧密结合进行考虑。

  物流费用。物流费用是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大多数配送中心选择接近物流服务需求地,例如接近大型工业、商业区,以便缩短运距、降低运费等物流费用。

  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也是配送中心选址所需考虑的因素。由于现代物流过程中能否实现准时运送是衡量配送中心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配送中心选址时,应保证客户可在任何时候向配送中心提出物流需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

  (3)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条件。配送中心必须具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最好靠近交通枢纽进行布局,如紧临港口、交通主干道枢纽、铁路编组站或机场,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连接。

  公共设施状况。配送中心的所在地,要求城市的道路、通信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且场区周围要有污水、固体废弃物等的处理能力。对于水电等资源,如果它是设施大量需要的,在选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供应量是否充足,而且还要考虑其费用是否可以承受。

  (4)其他因素

  国土资源利用。配送中心的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原则。配送中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还需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此地价的高低对布局规划有重要影响。此外,配送中心的布局还要兼顾区域与城市规划用地的其他要素。

  环境保护要求。配送中心的选址需要考虑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因素,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对于大型转运枢纽,应适当设置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地方,使得大城市交通环境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城市的生态建设得以维持和增进。

  周边状况。由于配送中心是火灾重点防护单位,不宜设在易散发火种的工业设施(如木材加工、冶金企业)附近,也不宜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附近。

  3.3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3.3.1单一配送中心的选址

  单一配送中心是最简单的配送中心,对众多配送点只设置一个配送中心组织货物配送。对单一配送中心进行选址,重心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重心法模型

  设有n个零售店,它们各自的坐标是(X ,Y )(i=1,2,3,……,n),配送中心的坐标是(X ,Y ),有

  H= (3.1)

  式中 H为总运输费用

  h 为配送中心到零售店j的发送费率

  W 为配送中心向零售店j的发送量

  d 为配送中心到零售店j的距离

  d 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d =[(x -x ) +(y -y ) ] (3.2)

  在配送中心选址时,应当保证总运输费用最小,即H最小。令

  = =0 (3.3) = =0 (3.4)以此分别求得最合适的解x 和y ,即

  x = (3.5)

  y = (3.6)

  上式右边仍含有未知数d ,故一次求不出x 、y 。通常是假定一个初始(x ,y )值,然后采用迭代法反复计算,直到求得最小的运输成本费用所对应的(x ,y )。

  3.3.2多个配送中心的选址

  鲍摩—瓦尔夫(Baumol-wolfe)模型

  鲍摩—瓦尔夫网点布局方法是针对网络结构提出的一种启发式方法,这种方法在求解的过程中只需要运用一般运输规划的计算方法即可。其目标函数就是要确定从若干个工厂,经过若干个配送中心,向若干个客户运输产品的情况下的成本最小的运输计划,其函数模型见式(3.7)

  f(X )= + + (3.7)

  式中 f(X )——总成本函数

  X ——从工厂i经过配送中心j到客户k的运输量

  c ——从工厂i经过配送中心j每单位的运输成本

  h ——从配送中心j到客户k每单位的配送成本

  W ——通过配送中心j的运量,即W =

  u ——配送中心j的单位运量的可变费用

  F ——配送中心j的固定费用

  r(W )——整数变量,当W >0时,r(W )=1,当W =0时,r(W )=0

  Q——考虑规模的经济效益指标,0

  第一项是运输、配送费,第二项是配送中心变动管理费,第三项是配送中心的固定费用,但它与变量X 无关,所以计算上不予考虑。首先,给出费用的初始值,求初始解;然后,进行迭代计算,使其逐步接近费用最小的运输规划。

  通过上述模型的建立可以看出,物流企业若是建立配送中心,选址问题需要重点考虑:供给地与配送中心之间的运费,配送中心与需求地之间的运费,至于建设费用主要取决于建立配送中心的类型以及配送中心所在地区的一些相关物质、人力的费用。

  除了上述模型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模型:

  奎汉·哈姆勃兹(Kuehn-Hamburger)模型。这也是多个配送中心地址的典型方法,本法是一种启发式的算法,采用的是“逐次逼近求近似解的方法”。即简单地先求出初次解,然后经过反复计算修改这个解,使之逐步达到近似最佳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模型考虑了配送中心的扩建、新建以及取消不合理的旧的配送中心的因素。[9]

  双层规划模型。上层给下层一定的信息,下层在这些信息下,按自己的利益或偏好做出反应(决策),上层再根据这些反应,做出符合全局利益的决策。上层允许固定投资范围内总成本最小,下层规划顾客需求量在不同配送中心之间的分配模式,目标是使每个客户费用最低。[10]

  4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实例

  实例:某区域有3个供货点,6个配送中心备选地,8个用户,需要配送2种货物。各供货点对应货物类别的供货能力见表4.1,各用户对应货物类别的需求量见表4.2,备选地建设容量和固定投资费用见表4.3,对应货物类别的单位产品管理费用见表4.4,运输单价和配送单价分别见表4.5和表4.6。

  试选择最佳的备选地作为物流配送中心,使得从供货点到配送中心的运输费用、配送中心到用户的运输费用、流经配送中心产品的管理费用以及配送中心的固定投资费用之和最小。

  经过计算得出配送中心备选地1,3,5,6均为较合适的备选地。除此以外,作者认为在挑选备选地时,若再用德尔菲法考虑到各项配送中心选址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则能使配送中心选址更加优化和符合实际。

  5结论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作为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和配送中心服务功能的延伸,现代配送中心选址需要考虑上述两方面产生的影响,以适应新环境建立配送中心的需要,进而更为有效的降低物流系统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配送中心选址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对配送中心选址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但由于诸多的局限性,本论文仅对配送中心选址问题进行较为浅显的研究,还有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